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文化 > 理论研究
家训与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
【发布:2015-11-24】  【作者:海沧区文化馆 刘丽萍】  【点击数:】  【字体: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家庭、家族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氏族的基础上,而且作为大陆国家,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家庭多是三代人组成的主干家庭,若干家庭又组成家族。家族成员之前的血亲关系牢不可破,这种血亲关系把家庭与家族紧密连成一体,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基石。为了维系家族成员日常生活、延续宗族,解决家庭管理、成员关系调节、子女教育等问题,就出现了宗规族训,形成了家族的家训家风。

    我国古代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型于西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言、 立功、读书、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家训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宋代大清官包拯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命儿子将家训刻在堂屋墙壁,以昭后人。据《人民日报》报道,包氏家族后代的三百多户、一千五百多人中,没有出现贪赃枉法或者因犯罪而被关押。浙江浦江郑氏家族以《郑氏规范》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长达360多年,屡受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郑氏规范》还要求族人不慕富贵、简朴勤耕、修桥铺路、拒受不义之财等。其他著名的家训还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等,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经典。

    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现代家庭已经核心化、小型化了。但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还延续着抚养、教化、赡养的功能。我们今天的国家、社会共同体的稳定、繁荣仍然要以家庭这个小共同体的建设为基础,只有家庭建设搞好了,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特别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认识到家训文化的存在的必要性,本着“古为今用”“去芜取精”的原则,科学地评价家训文化的历史地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发挥家训文化在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保留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创立新型家训文化。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有其精华的部分,例如在为人处世上提倡与人为善、在自处上提倡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清廉、在读书上提倡读书做人等方面。但由于传统家训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主要表现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对妇女有严重的歧视、在择业上重仕农轻工商、教子有严重的迷信思想等方面,再加上新时期的家庭状况和古代的家庭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传统的家训文化需要整理和创新,使之更加适应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社会学、伦理学和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对传统的家训文化进行整理,汇编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家训范本,以供广大群众借鉴参考。让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的民间或官方的组织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例如江苏无锡惠山古镇的约百个姓氏祠堂中,已有50个姓氏完成了初步的家训家规搜集,有部分家训家规还制作出了精美的小册子,为家训文化传播寻找到了载体。据了解,今年8月份,海沧区也启动了征集优秀家风、家训、家教活动

    二、从未成年人入手,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伴随终身。因此好的家训家风应从未成年人抓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但是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放松了对孩子家训家风方面的教育,很多优秀的家训家风逐渐被遗忘淡化。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未成年人这个关键群体,积极培育和树立良好的家训家风,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塑造良好的人格。

    一些诗词、格言、歌诀类的家训对仗工整、押韵整齐、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板着面孔说教更能为儿童、青少年接受。例如陆游的示儿诗、庞尚鹏的《训蒙歌》等,都属此类。此外还可组织孩子参加观家训、诵家训、说家训、讲家训等活动,观看《岳飞刺字》《满江红》等岳飞家训故事的相关片段,通过诵读、快板、讲故事等方式了解《朱熹家训》《范文正公家训》《林则徐家训》《弟子规》等名言警训,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让孩子们与家训为友,与大师对话,感受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家长率先垂范,注重家训文化与实践相结合

    古人言“言贵行,行方是道,不行,虽讲无益”。传统家训特别重视家长的模范带头作用,认为“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中国自古以来,成功家教的例子不胜枚举,陆游、曾国藩、梁启超、钱玄同……他们素重家风教育,留下家训无数,在良好家风熏陶下,他们的后人皆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所受的最早的熏陶,就是家训家风的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训家风就像一本多彩鲜活的教科书,它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作用于他们性格、品德、价值观的形成。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因此新时期的家庭文化建设更应强调从家长自身做起,家长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就能对子女产生极大的感染作用,家庭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用家训培育家庭美德,构建良好家庭文化氛围。近年来一些公民“失德”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日趋严重,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增长。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上升乃至发生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忽视家庭教育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道德建设中我们在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众所周知,家庭在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人格培养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受到良好家训家风的影响,具有了较高的文明素质,不论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上都会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的老人家童巧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继承“孝悌传家”的家训美德,在他的影响下他的3个儿子和3个媳妇不仅对父母极尽孝道,妯娌间更是融洽和睦。童巧生年轻时候编纂的《孝道歌》在村里广为流传,带动一大批村民孝老爱亲、建设和睦文明的小家庭。因此,在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和继承“家训”中的“精华”,引导人们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家训、弘扬社会正能量。

    家训是古代人民在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经验总结,涉及到社会、家庭的诸多方面,在古代的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对新时期的家庭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洪彩华:《试论我国古代家训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前沿》,2011年10期;

3、胡文忠:《家风系列文章——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

分享到: 更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