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普查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非遗普查资料
海沧区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
【发布:2009-09-09】  【作者:海沧区文化馆 黄达绥】  【点击数:】  【字体:

     一、基本概况。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全市面积1565平方公里。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海沧区位于厦门市西部,西与漳州接壤,北与集美相连,东南临海区域面积173.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约11万人,辖海沧街道、新阳街道、东孚镇海沧农场、第一农场、天竺山林场等三个农林场,是厦门市人口最少、设区时间最晚的行政区,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和全国第二大保税港区。

    二、普查工作总结。

    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精神,根据厦门市文化局的统一部署,在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领导下,坚持“全面性、真实性”的指导原则,从2006年底到2007年初,组织普查工作人员第一次广泛深入实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9年上半年,再次组织普查工作人员对本辖区进行了更为详细彻底的第二次普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普查任务。

  (一)组织和保障

     1、加强行政推动力度,确保普查顺利进行。

    海沧区委、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对相关工作做出周密部署和详细安排,要求海沧区文化体育局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普查工作计划和《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并召开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海沧区副区长亲自作思想动员,相关部门和镇、街道领导作表态发言,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坚持按“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来开展普查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确保了两次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落实普查经费,为普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在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文化部门的积极争取下,区财政部门在普查经费和设备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除了下乡普查车辆给予保障外,还投入资金购买了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普查设备。普查结束后,区财政还拨付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普查资料的汇编和出版。此外,市文化局在资金上也给予专项补助。由于财政的有力支持,提高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快了普查工作的进度。

    3、注重气氛营造,为普查工作鸣锣开道。

    2006年以来,我们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为载体,先后以海报印发、板报巡展等形式,深入社区、学校和农村等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大力宣传;区电视台滚动播出关于海沧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区报道组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大造普查声势,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通过上述举措,大大提高了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营造人人参与非遗普查的社会氛围。

    4、强化培训,建设一支精干的普查队伍。

   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全区非遗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普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精干专业的普查队伍,我们的做法是:

   其一,组织区普查队员参加厦门市举办的封闭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班的培训。

   其二,在我区举办非遗普查工作培训班,来自我区所辖的各镇(街道)宣委、村、居分管文化的村委和各村文化协管员及普查小组成员共80多人参加了培训。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在培训会上做思想动员和工作部署,并聘请专家学者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讲授普查的意义、内容、要点和注意事项。

   其三,把宣传资料和市里的培训资料进行梳理,分发给每个与会人员,要求相关人员会后继续强化学习领会。

   其四,各镇(街)宣委再召开镇(街)文化干部、村委、村文化协管员和社区文化辅导员动员大会,以会代训,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性。

   自此,从区到镇(街)到村(居),相关普查人员都反复接受培训,形成了一支精干的普查队伍,为普查工作的全面铺开作了积极的准备。

   (二)基本做法和成果

    1、精心部署各个环节,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1)充分利用文体协管员这支基层队伍,为顺利普查打下扎实的基础。海沧区2005年就率先执行文化协管员持证上岗和聘任制度。文化协管员经过一年的锻炼,成为三级文化队伍网络建设的基层中坚力量。文化协管员通过培训和接受任务后,在普查队还未进村前,他们就先在本村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了解普查线索并进行先行部署。普查队到村后,为了提高普查效率,文化协管员会先把村里“有故事”、“常理事”的老人全部集中在一起,和普查队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大大提高了普查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座谈,发现新的线索后,文体协管员还会带领普查队登门拜访,获取新的信息。在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文化协管员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采取四级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海沧区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普查组设两个小组,设立组长负责制,组长直接和各镇街文化站站长联系;各镇(街)文化站站长,负责协调开展本单位的普查工作、联系本辖区内各村(居)和农场分管文化的村委和文化协管员;各村(居)委和文体协管员负责联系本村的座谈会对象。由于责任明确、协调到位,使普查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在本次普查中,许多村(居)的主任、书记都踊跃参与到我们的普查工作中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3)合理分配普查小组成员和分工普查项目。普查小组成员由文体局、文化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和对海沧民间文化有兴趣、有研究并有一定资历的社会人士组成。例如,我们聘请了深谙本土民间文化的实验中学老师廖艺聪、资历深厚的新阳老人邱大昕、东孚镇文化馆退休馆长陈飞腾和海沧中学部分退休教师等。有了他们的加入,大大充实了普查力量。

    针对普查人员的特点,我们对普查项目进行了大致的分工。例如,普查前就先明确有的普查人员侧重于普查当地祭祖、婚嫁、丧葬等习俗;有的普查人员侧重于口头传统项目;有的普查人员侧重于民间偏方和劳动技艺等。这样就能抓住重点,科学分工,使项目调查更加高效和深入。

   (4)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表安排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坚持“全面性、真实性”的原则,不漏查一个村(居),无特殊情况下,不调整普查进度,严格按照计划表落实工作,直至顺利完成普查项目。

    2、稳扎稳打,取得显著效果。

    海沧区共有36个村(居),在两次的次普查工作中,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普查过程有序展开,在市文化局和非保中心的总体指导和定期检查下,使得我区的普查工作稳扎稳打,进展特别顺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精心组织名录申报工作,推进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有效推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区文体局采取实地普查和名录申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促进普查工作的全面进行。第二阶段普查结束后,我们邀请了市里的专家对我区普查出来的8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筛选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项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的申报工作。目前,我区已有5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保生大帝信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送王船习俗”、“蜈蚣阁传统表演”和“五祖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厦门青草药”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将这些项目有机地结合第二、三、四届保生慈济文化节,在青礁慈济宫圣德堂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电子触摸屏和实物等形式向海峡两岸的信众全面展示。

    4、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让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进行长期、公开的展示。

    通过两年时间的筹备,海沧区在文化中心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对海沧区申报各级名录成功的项目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作为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场所,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宣传途径。

    三、资源现状分析。

    通过2006年和2008年先后的两次普查,我们对辖区内的36个村(居)进行了彻底全面的普查,获得重要线索342条,共收集到除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5大类1643小项。其中海沧街道565项,新阳街道531项、东孚镇547项。后期,我们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录音、摄影、照片和实物等资料加以整理分类,先后编辑出版了《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辑)》、《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镇(街道)分册》。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海沧区在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和民间信仰方面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保生大帝信俗,在海沧区农村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落都供奉保生大帝,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许多村落被拆迁和安置。伴随着村落的消失,民间信仰习俗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受城市化生活的冲击和影响,农村中的许多口传文学也濒临失传。

    四、普查体会和下一步打算。

    其一,做好普查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普查到位。

    其二,深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到农村里,我们经常听到“一搞民俗活动,村民心也齐了民俗活动一开展,社会风气改善了,迷信赌博消失了”、“邻里关系更团结,村民们身心健康,年轻人朝气蓬勃,老年人也越活越年轻” 诸如此类的话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三,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海沧区连续举办的四届“保生慈济文化节”就融入了包含保生大帝信俗和蜈蚣阁表演习俗等诸多非遗元素,这些非遗元素成为“慈济文化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促进海峡两岸民间文化的交流,带动海沧交通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着海沧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同时“保生慈济文化节”也逐步发展成为海沧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其四,海沧投资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农村被拆迁,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而面临濒危或消失的境地。全面、深入、彻底、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和资料整理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五、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囿于先后的两次普查时间较短、普查队伍文化知识储备相对不足、普查手段不够丰富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区的不少普查项目还存在着资料采集不够翔实、种类不够齐全、历史沿革不甚清晰、项目归类无法完全准确、文本制作不够规范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补充。

    其次,普查进度安排过于紧凑,给普查人员整理材料时间不够充裕,导致一些普查结果无法及时整理而出现遗忘漏记的现象。另外,从普查现状看,潜藏于民间的很多项目已残缺不全,情况复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留下一些历史碎片或已经扭曲变味,需要仔细辨别真伪。这也是普查工作中面临的新的难题。

    六、下一步保护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部署,严格按照“全面性、真实性、实效性”的原则,对两次普查中的弱项进行强化,彻底摸清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做到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等;同时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起普查资源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通过建设保生大帝信俗和新五祖拳两个传习中心,利用代表性传承人对非遗项目进行广泛的传授,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我们还要继续确认一批具有历史性、传承性、自发性、地方性特征的项目作为下一批重点申报项目,并加强对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名录项目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做好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bet365游戏下载   

                                                        二〇〇九年九月九日

分享到: 更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