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概览 > 文保单位
市级文保单位
【发布:2009-12-29】  【作者:刘丽萍】  【点击数:】  【字体:

      许厝古窑址

    许厝窑址位于杏林区杏林镇新垵村东1.5公里的许厝村南部公路旁瓷顶山包上,窑址西南侧因拓建公路被破坏,北侧及西侧遗物堆积被村民房舍所叠压,现存遗物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堆积层最厚为2米。

     1997年发现该窑并进行调查,发现南北相距约20米的残窑遗迹2处,均为斜坡式龙窑结构。南侧残长3米,宽2.1米,残高0.5—0.9米,北侧窑基为两窑同向上下叠压,即在废弃的窑基上续建新窑,长度不详,宽2.3米,上、下窑残高均为0.3—0.6米。

     许厝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器形有日常生活用具的碗、碟、壶、盆、罐、灯等,器物均无花纹装饰,采用叠烧和支烧二种装烧方法,大部分碗碟等圆器内外底留有3—5个支钉痕迹,窑具有穿孔筒形匣钵、喇叭形垫柱及各式环形、泥圈形、三叉形、冠形、饼形等支、垫具。

     距许厝窑西面三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同时期、烧造同类产品的祥露窑和惠佐窑,其中祥露窑遗物堆积范围达15000平方米,炉群众多,是目前福建省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唐、五代时期窑场。

     许厝窑、祥露窑等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生产的器物胎质灰白,坚致厚重,成型规整,施釉均匀,表明当时已掌握了很高的制瓷技术,其产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销往临近地区甚至海外。

     1998年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碑为中心,半径20米范围内。

    

 

      东瑶古窑址

     东瑶窑址于1981年调查时发现,包括东瑶窑址和周瑶窑址。是厦门市较早发现的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之一。

     二窑位于杏林区东孚镇以东约2公里的东瑶村及周瑶村,二村南北相连,坐落于方圆约4华里的丘陵台地上,相对高度15-30米,东瑶窑址分布于台地中部及东南部,周瑶窑址处于台地东北部。台地四周为低矮农田,东面过芸溪由西北向东南流入马鸾海湾,北侧地下蕴藏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至今仍开采不断。

     经调查,东瑶窑址遗物分布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中部堆积因建盖小学及村委会基本破坏,墙垣及房基下残存碎瓷片;东南部分布较集中,范围广,许多房舍及村道建于废弃的窑址和堆积层上,房前屋后瓷片、窑具俯拾即是,东南端由遗物堆就的坡面高达10米。村民黄氏屋后半坡发现一段保存尚好的龙窑遗迹,残长4.5米、宽2米、高1.8米,直壁券顶,墙基为夯实粘土加垫细砂碎石、海蛎壳等,墙体由长方砖错缝平砌。窑内摆放密集匣钵柱群,每柱叠放匣钵12-15层。周瑶窑址遗物散见于台地东北部两座凸出相连的红土坡山岗及坡下农田、沟壑,面积约6千平方米。山岗裸露4条龙窑残迹,残长1.5-6米、宽1.8-2.4米、残高0.1-0.5米,窑炉终年受风雨侵蚀、冲涮而保存状况极差。

     东、周二窑在胎釉、器型、装饰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基本相同。以烧造青瓷为大宗兼少量黑釉、褐釉及酱釉瓷,胎质灰白坚致细腻,或呈色浅灰、体轻疏松。采用蘸釉的施釉方法,釉多不及底或仅及口沿下,釉脚线不齐,圈足旋挖草率,足端平切,底心乳凸往往被旋削成小平台面。常见器内口沿或底部有单圈弦纹或圆凹印痕,装饰有花纹的器物约占半数,即器内刻划疏简卷草纹、梳篦纹、篦点纹或外壁饰成组粗篦纹。器物以碗、盘、碟居多,还有盏、洗、钵、杯等。

     东瑶和周瑶窑址烧造时间长,规模大。产品品种兼有青瓷及黑、褐釉瓷,这是福建宋元窑址较为普遍的现象,明显是受到当时饮茶风气和福建建窑黑釉器盛烧的影响。器物工艺特征、装饰及器型方面与同安汀溪窑极为相近,如底足处理为无釉露胎、玉环式圈足、足端平切、底心小平面及器内压印圆凹痕等。卷草梳篦纹是此二窑的装饰特色,其刀法流畅,线条简练,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性,无论手法及纹样都与同安汀溪窑如出一辙,同属于“同安窑青瓷系”。

     1982年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公路,西至山坡顶,南至瑶山宫,北由山坡顶老榕树延长100米为界。

 

 

    庄银安旧居

    庄银安(一八五六--一九三六年),字吉甫,号希复,厦门海沧祥露人,一九○八年在缅甸创办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任会长,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坚定支持者。一九一一年福建光复后,曾任福建军政府顾问、厦门参事会议长等职。一九三一年回故乡定居。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为表彰庄银安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授予“民国元勋”称号。

旧居建于一九二八年,又名“映碧轩”,系两层西式建筑,双坡布瓦顶砖木结构。

    2004年11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北至旧居后围墙,南至故居前围墙,东、西向以建筑山墙向外延伸十米。

  

 

     霞阳杨宅

    霞阳杨宅建于清代末年,系缅甸华侨杨本营建造。建筑为硬山布瓦顶、穿斗式砖石木结构,整体布局为二进、一天井、双护厝式,系闽南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其木雕、彩画及剪瓷贴保存较好,建筑质量上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2004年11月经本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北由后围墙向外延伸至水渠边,南至前围墙向外延伸十米,东、西各自建筑山墙向外延伸十米。

 

分享到: 更多
[关闭]  [打印]